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有什么症状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是由于免疫异常,血循环中存在抗血小板抗体,使血小板破坏过多,从而引起紫癜。其特点是骨髓巨核细胞发育成熟障碍,外周血小板显著减少。根据发病机制、诱发因素、病情和病程,ITP可分为急性型和慢性型两类。
若诊断为急性型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一定要住院治疗,因为该病虽然有自限病程和常呈自愈倾向,但是出血表现一般均较严重,颅内出血的危险性大,因而会危及生命,所以一定要按急诊住院治疗。而慢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虽然出血表现一般不太重,但容易反复发作,不易治疗,常因某些因素而突然加重,因此患者既不要因长期患病无明显不适而产生麻痹大意,也不要因长期患病不愈而产生心烦和厌倦情绪,应正确对待疾病,定期复查血小板,积极配合医生治疗,避免剧烈运动和情绪太大波动等,以防颅内出血,特别是当病情突然加重时应及时就诊治疗和注意个人防护。若血小板较高,无出血倾向则可根据体力情况,适当进行锻炼。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是一种器官特异性自身免疫性出血性疾病,以血小板减少、骨髓巨核细胞正常或增多为特征,原因不明。病症表现为散在的皮肤出血点及其他较轻的出血症状,如鼻衄、牙龈出血等。儿童ITP的发病与病毒感染密切相关,包括疱疹病毒、EB病毒、巨细胞病毒、细小病毒B19、麻疹病毒、流行性腮腺炎病毒、风疹病毒及肝炎病毒等,通常在感染后2~21天发病;育龄期女性慢性ITP发病高于男性,妊娠期容易复发,提示雌激素可能参与ITP的发病。儿童ITP属良性疾病,少数重度血小板减少患者可并发颅内出血而死亡,死亡率不到1%;成人ITP自发缓解者很少,约1/3的患者对激素及脾切除无效,患者常常迁延不愈,约5%的患者可死于颅内出血。
目前认为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是一种器官特异性自身免疫性出血性疾病,是由于人体产生抗血小板自身抗体导致单核巨噬系统破坏血小板过多造成血小板减少,其发病原因尚不完全清楚,发病机制也未完全阐明。儿童ITP的发病可能与病毒感染密切相关,其中包括疱疹病毒、EB病毒、巨细胞病毒、细小病毒B19、麻疹病毒、流行性腮腺炎病毒、风疹病毒及肝炎病毒等。通常在感染后2~21天发病。育龄期女性慢性ITP发病高于男性,妊娠期容易复发,提示雌激素可能参与ITP的发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