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天晴健康问>正文

抑郁症的本质是什么?人为什么会得抑郁症?

提问于:2020-10-11 18:45:59提问者:天晴网友
听说治疗抑郁症必须要借助药物,但抑郁症是心理疾病,而药物的本质是化学。抑郁症等心理疾病,难道是器质性的病变吗?人的心理活动为何能够影响生理?
最佳答案

同样被诊断为抑郁症,有些人怎么都不会发展出自杀行为,有些人吃再多药还是会自杀,有些人能在心理治疗的帮助下完全走出自我贬低的模式,有些人却连初始访谈的过程都无法坚持……顺便说一句,再新再贵的药,都从来没能“治愈”过任何一个“抑郁症患者”——既然承认它不是个器质性问题,却又想从生化角度去解决它,难道不是缘木求鱼吗?

不把抑郁症当个“病”来看,而是以人为主体,我们会提出的问题就不会是“抑郁症是什么”,而是“什么样的人在哪些情况下,会出现类似抑郁症的表现?”

粗略回答后面这个问题:

首先抑郁作为一种情绪人人都有,但绝大多数人并不会掉在里面出不来、也几乎不可能沉溺到实施有计划的自杀行为的深度——换句话说就是绝大多数人不用想多,你一辈子都不可能自杀的,别为了这种幻想增加自己的焦虑了。

什么人才会自杀成功?这个命题很精准哦!不是自杀,而是自杀成功。后者意味着这样一种状态:无论现实还是心理层面,都与外界完全失去连接——也就是真的没有任何接近的人(没有人知道他/她的抑郁状态,同时即使有,当事人会主动拒绝和回避和他人相处和联系)、真的什么都“不在乎”(不在乎自己、别人、世界上的一切人事物)……如果你曾有过类似体验也不用忧虑或得意——真正沉浸在抑郁情绪自杀成功的人,不是几个瞬间有这些感觉,而是经年累月地这么搞,所以你会看到很多遗书会这么写:“我真的太累了…”或者“我实在坚持不下去了…”真话,没人受得了长时间这么煎熬!

再说说怎么样的人才可能陷入这种处境呢?非常重要的一个核心是:无价值感。极其底层、从内心深处涌现的、如同背景色调似的无价值感。它不是人人都体验过的,那种某件事没做好、失去某些在意的人事物时那种暂时和局部的挫败沮丧悲哀,而是渗透在整个生活中、就像渗进皮肤的纹身颜料那么难以剔除的状态,又像戴着一副以“无能”做镜片的眼镜,往哪看都没用、都只能看到“无能”这种结果…这种状态形成的机制涉及到整个心理发展过程,再展开篇幅太大就不细说了。形成这种无价值感的关键词是“底层”——心理结构的底层。放到一个人的身上,对应的是人生最早期的心理发展基础、早到需要追溯到婴儿阶段。大体来说越早期被暴露在被忽视、不安全、不被爱不被照顾的养育环境里,成年(甚至到不了成年)后,这种无价值感就会越深越强。

其实在心理治疗领域,所谓“抑郁症”不但是treatable,简直就是cureable的。当然也无法逆天到违背正态分布规律——也就是说总有人神仙难救,也有人不治而愈,处在中间的,只要找到好治疗师,走出来只是时间长短问题而已。心理治疗的下限是:处在自杀行为边缘、以及一小部分还愿意接受帮助的坚定的自杀者,再糟糕的,我们也力有未逮了。

其他:

“抑郁症”真是“病”么?

每个符合“抑郁症”诊断标准的人,表现、状态、内在机制都一样么?

即使先把它当个“病”来看,绝大多数人并不知道还有“抑郁型精神病”、“抑郁型人格障碍”、“抑郁型神经症”的差别吧?这三种分类可以混为一谈么?

更别说是否真的存在“抑郁症”这么个东西?就好比你能从自然界里找个“1”出来不?那东西不存在呀!如果把所有具有“1”这个特性的东西都当1来命名和研究,是否会很容易发现,这些东西其它更丰富的特质都直接被忽略了?

多多少少,把人为划分的概念作为“真实”来研究,就是耍流氓。

现代医学基于实证科学,体系完整严谨、所见即所得、高度结构化所以容易理解和传播。但是尺有所短,成系统的分类和概念化,副作用之一就是喧宾夺主——“人”不见了,只剩下“病”和概念了。这是整个自然科学体系的短板——当它的背景是浮躁和功利时。

无论是抑郁症还是其他概念,别忘了科学不是真理,一切存在才是。所以别拒绝去观察和感知科学、以及其他一切既有经验之外的东西。

网友792
其它答案

很多心理障碍的病因是多因素的,既有生物学方面的原因,也有情感的、认知、社会的、行为的等非生物性的因素,抑郁症并非只是心理障碍而没有生理学的基础。

如果按是否有生物学因素来分,抑郁症可分为内源性抑郁与反应性抑郁。反应性抑郁症往往有明显的生活事件,这些事件通常是一种不可控的丧失,特别是人际关系方面的丧失,比如说失恋、离婚、死亡、失业等,反应性抑郁更多的由于心理与社会因素影响所致,生物学的因素较少些。而内源性抑郁往往并没有明显的生活事件(不过也有学者认为内源性抑郁与反应性抑郁的区别并非在于是否有生活事件),它呈现出与反应性抑郁不同的症状表现:会有更多的生理方面的症状,比如体重减轻、早醒、身体的异样感等,其生物学因素致病的可能性更大些。而且,内源性抑郁者在发病前似乎是抑郁性人格,生来便有抑郁的气质。

抑郁症还可以分为精神病性的抑郁与非精神病性的抑郁。前者除了情绪低落、精力丧失等核心症状之外,还会出现幻觉、妄想以及极端的退缩等精神病性症状,其现实功能受到明显的损害;后者则没有明显的精神病性症状。一般认为,精神病性抑郁容易出现躁狂发作,它们以后更容易发展为双相障碍,因此这种抑郁症的器质性因素更多些,药物治疗应是首选。而非精神病性抑郁并非是器质性的疾病,心理或社会因素更多些,两者存在明显的不同。

至于是否用药,除了辨别是否为内源性或精神病性之外,还要考虑抑郁症的严重程度以及是否为复发。如果程度严重且已多次复发,需要药物治疗再辅以心理咨询。如果是轻度抑郁,单纯通过心理咨询也会有较好的效果。不过抑郁症往往会有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从轻到重,由重到轻,如何治疗需要根据情况做出调整。不同的药物适合不同的抑郁类型,临床医生也会根据药物的疗效情况适当地调整药物。

游客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推荐+更多
问答评论